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日:
夏令时:
上午:7:30-11:30
下午:2:00-5:00
冬令时:
上午:8:00-11:30
下午:1:30-5:00
首页 >> 党史学习 >> 【党史微课堂㊶】三大战役

【党史微课堂㊶】三大战役

发布时间:2021/6/16 18:53:35 次浏览 分类:党史学习

(本网消息)


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从9月12日开始,东北解放军集中主力七十万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

 当时对东北战场,中共中央认为,从战略上考虑,“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蒋介石对孤悬关外的五十五万国民党军队是守是撤,一时还举棋不定。如果让卫立煌指挥的这部分军队撤向关内,国民党就可以保住这个比较完整的战略集团,而且可以使它同在华北的傅作义集团结合起来,给解放战争日后的发展带来困难。毛泽东指出,要预见到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为了就地全歼东北敌军,东北野战军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控制北宁线,攻克锦州,以关死东北的大门。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片面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主张先打长春。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经过中共中央多次批评教育,他才决心南下。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恒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三十一小时激战,全歼守敌近九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全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歼敌四十七万二千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东北的解放,不仅使近百万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后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使解放战争获得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

   (2)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共六十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国民党在徐州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将刘峙、杜聿明集团蜷缩于徐州地区,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向南撤过淮河,据守长江。这个部署,反映出国民党统帅部在撤守之间仍犹豫徘徊的心理状态。当时摆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相交的十字架上的国民党军队共约八十万人。

 还在9月间,粟裕就建议华东野战军主力由鲁西南出苏北,组织淮海战役,以歼灭徐州集团右翼一部为目标。这一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同意。11月,中央军委根据战局发展,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规模,把“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作为总方针。中央军委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放。”1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

 淮海战役中,先后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超过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在武器装备上更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人民解放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将敌军的重兵集团多次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的办法。整个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11月6日至22日是第一阶段。这时,国民党军队的黄百韬兵团正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的陇海线上。“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解放军决定以一半以上兵力用于阻断和打击前来援救黄兵团的敌军,以期使分散之敌不得靠拢,被围之敌无法漏网。11月6日,战斗打响。黄兵团企图夺路西逃。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二万三千人突然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各路增援的敌军都受到坚决阻击。黄兵团只得折回碾庄,被压缩在纵横不到十公里的包围圈内,到22日,全部被歼。

 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远道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黄维兵团约十二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强,其中的第十八军是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之一。中原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打法,于25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浍河以南的双堆集地区。前来增援的敌军或者被歼,或者受阻。12月6日至15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该敌。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从12月15日至下一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杜聿明部。在这个阶段的最初一段时间,为了配合平津战役,麻痹并稳住傅作义集团,淮海前线解放军曾奉命在两星期内暂停对杜部的军事攻击,主要展开敦促杜聿明等率部投降的政治攻势。到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经四昼夜激战,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共歼灭国民党五十五万五千人。经过这一战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压到长江北岸。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面前,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3)平津战役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共一百万人,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

 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有五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五十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约五百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在这部分军队中,属傅作义系统的十七个师(旅),蒋介石系统的为二十五个师(旅)。在此之前,蒋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强长江防线。傅作义对蒋介石的排斥异己深怀戒心,不愿南撤。这时,傅作义所部为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所震慑,已成“惊弓之鸟”,但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关作战。傅作义根据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不断收缩兵力,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如果傅作义集团撤走,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国民党长江防线得到加强或保存较多作战力量,这对今后作战是不利的,因此,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迅速决策南逃或西窜,就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o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一万六千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O五军五万四千余人。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经过二十九小时的激战,攻克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全歼守敌十三万人,活捉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由于解放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六十四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五十二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是战争的规模或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四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挥员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革命群众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条件还极差。供应前方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即达五百四十三万人,向前线运送一千四百六十多万斤弹药、九亿六千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图文来源:自媒体宣传中心